歷史學系讀了三年,對於最基本的史學導論只是略懂略懂,對於「歷史」是什麼總沒有個答案。歷史是一種思考方法?歷史是門學科?在入學前,「歷史」是什麼?並沒有標準答案,可能是具故事的、杜撰的、有趣的、枯燥的、要背的……。
卡耳(E.H.Carr 1892-1982)在《何謂歷史》在前幾頁引:「我總覺得很怪,歷史大部分是杜撰出來的,他不應該如此枯燥乏味。」這句話出自小說《諾桑絕寺》女主角之口,我不禁感嘆凱薩琳‧莫爾蘭是杜撰出來的,他不應該如此有趣。
「歷史」是杜撰的?《諾桑絕寺》作者珍‧奧斯汀( Jane Austen 1775-1817)可能如此認為。一直到1830年代十九世紀史學走向「求真」之路,蘭克史學出現將史學推向新的世界。
「文獻就是事實這座神殿的約櫃( Ark of the Covenant )。歷史學家恭敬的低著頭著手處理他們,以敬畏的聲調談論他們。只要文獻所言,那就是對的。」卡耳將文獻譬喻為約櫃充分表現了「十九世紀事實崇拜( fetishism ),因為文獻崇拜而更徹底,更有正當理由」一言。
卡耳又講「蘭克相信,只要處理好事實,那麼天意(divine providence)就會負責歷史意義。」阿克頓勛爵(Lord Acton)更是將歷史歸功於上帝,言史家是在神的旨意下而客觀。我將其綜合理解為「歷史神域只接受事實,而其意義乃神喻」,歷史學家只需要將事實(文獻)帶往『神域』,而歷史帶給人何貢獻或所帶來之反思都乃神喻,就如神在耳邊低述著。
「蘭克史學」是普遍歷史學系新生嚮往或想像的史學理論,我也不例外。就如同卡耳所述「十九世紀是充滿自信和樂觀的時期」,我想這句話可以改為「所有踏入歷史學這『神域』的新鮮人是充滿自信和樂觀的」。
這樣的歷史學不外乎,收集文獻、整理文獻。而文獻便是事實,而其背景、象徵意義,或背後的問題意識什麼的都不重要了。這樣的歷史還有意義嗎?或者難道歷史意義就真的是神意嗎?這樣缺乏反思、思辨的歷史之後當然會受到批評,那這又事後話了。(下集待續)
Ps.下次可能不會再提到阿克頓勛爵(Lord Acton),也許從他的史學理論看來他是個不怎樣的史家而且還很迷信,但殊不知「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一定導致腐敗。」( Power tends to corrupt, and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是出自於他之手。想不到吧!
對於蘭克史學介紹,我找到另一篇部落格的文章,相當有水準且值得參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