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資治通鑑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對於秦亡六國統一天下的原因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闡述,尤其在宋代更甚。三蘇父子就各寫了一篇〈六國論〉,另外何去非議寫過一篇。其中最為著名者,就是蘇洵的,蘇洵認為秦能亡六國的最大的原因是「賂秦」說,而其子蘇轍都也寫了〈六國論〉其中蘇軾提到「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衝,而蔽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秦國的矛頭都指向了魏、韓,而魏、韓單方面的阻擋。蘇軾則對用人著墨,其論點與司馬光似,尤對於客卿之論述。

     蘇轍〈六國論〉言「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此與司馬光有志一同,然而在春秋人人稱王的時代,六國不是唇亡齒寒的關係,也已經無封建宗法之約束,個諸侯無附庸關係,肉若強食各懷鬼胎,自然盟約容易破滅。

文章標籤

孑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講到宋代除了我們印象的貧弱、壟官、重文輕武外,很難想像宋代的成就,尤其在「禮」上的成就。

陳芳妹教授在其書《青銅器與宋代文化史》中,便闡述「在劉敞、歐陽修、蘇軾、呂大臨等人的參與下,士大夫之間出現了收藏、研究鼎彞之器的風氣,並在徽宗朝「隆禮作樂」的推動下,形成官、民之間仿製古器的風潮。」王國維也表示過:「漢代孔子壁中書出,而有古文經之學;宋代古器物出,而有金石學。」宋代一改過去漢唐以來經學家注疏以來的傳統,開始專注關注於禮器研究,而「禮」在這時代更成為了幾乎髓有著名人物的職業,除了上述的歐陽修、蘇軾,李清照夫婦更是《金石錄》的作者。

文章標籤

孑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司馬光《進書表》中,可以看出司馬光對《資治通鑑》的斷代「上起戰國,下終五代。」然而春秋與戰國的時間斷點是一直以來沒有絕對時間點的。可大致分為三種論述。有以周王的更替為斷點,以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47年)或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周元王上任),甚至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有以《春秋》終點為斷點又可分三種,《春秋》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西狩獲麟,或《左氏傳》的結束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甚至是孔子去世的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最後則以戰國起始,而「戰國」一詞出處《戰國策》所載乃起周貞定王(公元前453年)的三家滅智,或三家分晉的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資治通鑑》便是使用最後一個觀點,以三家分晉為戰國之開始。雖是以這樣解釋,但不足以說明為何司馬光不以更早時間點做為《資治通鑑》的開始。再從《進書表》中探究司馬光之作意。其書的目的「欲删削宂長」並且「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盛衰,繫生民休戚」達到「善可為法,惡可為戒」。由此便能解釋其開端用三家分晉。其一,欲删削宂長,「每患遷、固以來,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徧,況於人主,日有萬機,何暇周覽!」因此其開端至少要覆蓋漢代。其二,三家分晉為周王權衰弱、周禮崩壞的象徵,乃國家盛衰。其三,我臆測司馬光想繼《春秋》,故以戰國為起始,以「春秋筆法」達到「善可為法,惡可為戒」。

文章標籤

孑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