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科舉與士大夫階級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由於科舉的興起,帶出新的文化,士大夫階層發展出自己的美學。看畫要了解士大夫的生活,否則我們所到的畫,只是山水風景罷了,無法真正了解畫中的清高,人物的文藝氣息。 我時常看畫展,能站在畫前一個小時,因為被他吸引住、莫名被感動,但是當別人問起畫又說不出所以然,不像導覽樣樣都可以說出畫哪裡好,哪裡是細節、是重點。

    每當改朝換代、科舉或者取士方針改變以及政治的改變,士大夫的思想改變與流動,造成畫風的改變,例如漁父在畫中的角色意義。從唐代開始,唐、宋、元、明、清都畫過「漁父」,「漁父」從唐代的張志和寫〈漁歌子〉以後開始變成作畫或是一種精神體現,宋的士大夫和元朝眾多的隱士特別愛畫漁父;漁父代表著兩個典故;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不僅是「魚」願者上鉤,亦是在隱於市中等待明君(周武王)的上鉤,這代表著隱士之風;漁父亦有代表渴望入仕的心情,就如屈原〈漁父〉中漁父勸屈原入仕的角色,勸屈原看開官場的瑣碎事,並汲汲營營於功名。「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不管在如何的官場環境都能入仕,或是說必須入仕,為先天下憂而憂。因此宋代的書畫,由於文人的志向所在偏向屈原心中的漁父;元代、明代的畫,因為較處於亂世,偏向姜太公的漁父。

    宋代著名的畫家如馬遠,就畫相當多幅的漁父圖,其中以《秋江漁隱》最為有名,但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宋代畫並不是我們熟知的文人所畫,而是專門畫家所畫,我們原本所想的文人要到詩書畫合一在宋代是相當的少,要到很晚期才有較多這種文人。馬遠就是個宮廷畫家,既然馬遠不是當時我們所謂的文人,那又哪來出仕入仕的觀念?這就又跟社會架構有關,畫家所做的畫便是要賣,當時會有經濟能力和這種賞畫的雅興多半又以讀書人為主,因此市場需求導致宋代的畫家就也畫漁隱。元代著名的畫家吳鎮就畫過漁父漁隱有關的畫,例如《洞庭漁隱圖》等畫作,或是明代文人唐寅的《溪山漁隱圖》都可明顯的看出,這些元、明畫家、文人都多多少少帶有希望明君到來的氣氛,許多文人皆隱於山中或不得志。只好藉由繪畫寫詩來減緩自己的不悅感,以姜太公(漁父)這種高士自居。

    漁父一直是中國人的隱藏式的文化,但不同朝代都對於漁父就有不同的定義,這是一件相當有趣的事,我想有時被畫莫名地吸引,或許是我心中也有個漁父吧?

由於版權問題,我所提到的畫都設有連結歡迎參考:

秋江漁隱 http://painting.npm.gov.tw/ 幅畫故宮電子檔案可能損毀不能線上看可是可以下載

《洞庭漁圖》http://painting.npm.gov.tw/getCollectionImage.aspx?ImageId=890651&r=915814272

《溪山漁隱圖》http://theme.npm.edu.tw/exh103/tangyin/ch/sphoto05.html

這是我上課筆記也是心得,供大家參考。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筆記 心得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孑孓 的頭像
    孑孓

    孑孓的史學神域

    孑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