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章摘要與感想】

     端午節是亞洲各國的共同記憶,韓國的江陵端午祭變是最好的代表。端午節在各式各樣的地區以各式各樣的形式呈現,凸顯端午節的的地方性,而臺灣也不例外,不管是自然環境或人文影響,臺灣的端午節有其相當特別之處。

     此篇文章可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前言,先敘述前人對端午節的研究並統整,帶出此文所探討的「臺灣端午節」;第二部分以「臺灣端午節」的形成背景為題,分別概述自然及人文影響;第三部分先述「臺灣端午節」的團體儀式;第四部份再述「臺灣端午節」的個人儀式;第五部分為結語,將文章做結。

端午節的起源有許多種說法,作者將前人對端午節的起源研究分類述之,作者整理出三種。其一:以聞一多先生其說最為流行,普遍提到端午的起源多引其說:「端午為『龍的節日』,並與吳越民族對『龍』圖騰的崇拜。」亦有許多人圍繞著「龍舟」做研究。黃麗雲女士對龍王信仰提出相當多見解,其一:認為龍王祭與水神祭典有關,其二;提出「龍舟文化與政權符號的關係」,其三將「龍舟」與「王船」連接,認為「王船」的王爺信仰為龍神信仰的一支。這個觀點算是汪紹原先生的延伸:「端午競渡應與武陵的送瘟、禳災儀式有關」。但作者並不贊同此觀點,而我覺得此觀點有其有趣之處,用船的意象連接龍船與王船。但是作者指出相當多反駁例證。可以見得歷史論述除了要建立在對古代之想像,亦要有足夠例證證明,否則便會只是個有趣的想法。另外幾種端午節的起源,也有說是水葬天葬之系統,而作者亦在此指出,現存的臺灣端午競渡的儀式中並不彰顯。第三種則以「夏至」作為研究,西晉便有文獻紀載「俗重五日,與夏至同」,從這就能看出夏至與端午之關係,兩者可能本質相近但非同一節日,然而曆法並不能是用於各地,像是臺灣就不能適用二十四節氣,因此「臺灣端午節」或與氣候有關或無關,並不能下一個定論,此篇文章參照各種說法對於「臺灣端午節」探討。

「臺灣端午節」的形成背景,作者以「自然環境」及「人文條件」分別論述。「自然環境」作者以氣候切入,臺灣的雨季集中在小滿、芒種、大暑、立秋,而與二十四節氣並不相符。若端午節與節氣(夏至)有關「臺灣端午節」則可能有自己的詮釋方式,例如在臺灣端午正值轉熱的階段(作者引俗諺「未吃五月節粽,破求毋敢放」),也是某些作物收成的時間(作者引俗諺「夏至早晚鋸」、「小滿膭,芒種穗」等),而剛到來的雨季帶給台灣豐沛的水量,也可能帶來成災的豪雨,這樣的時節對於原始信仰可能有些關聯。因此作者以「人文條件」作為探討,作者分為兩個層面:其中作者注意到「多元族群的融合」,臺灣是一個充斥著多元文化的島嶼,粗略分為原住民、平埔族、漢人,而這之間又可以再做細分,如漢人可分為漳、泉、閩、客等。作者以「二龍競渡」、「走標」為例;「二龍競渡」便有學者認為是噶瑪蘭族的祭河神儀式,而「走標」可能與巴布薩族和馬卡道族有關。另外政治社會也對「端午節」有所影響。當時人們相信「五月五」是不吉利的,認為「五」有「誤」之諧音。透過日治時期的文獻佐證,可以發現日本總督府對此說法嗤之以鼻,也證實有此一說。而日本政府也對其有些管控,有時候以禁止,或是由官方主辦與日本風俗或以運動會方式承辦,原始信仰意涵便被沖淡。而到國民政府時期,透過教課書的「屈原」精神植入民心,作者以屏東縣九如鄉的走鏢活動為例:國民政府來台後衍伸出「模仿古人爭相走告以搶救屈原」的說法,然而走標是平埔族的賽跑儀式,與屈原毫無關係。

作者另外以團體儀式及個人儀式分別探討各活動意義上的不同,作者以大部分共通的競渡儀式做比較,而其中宜蘭的二龍競渡更是個特例,二龍競渡受到本土化影響,相傳融合了噶瑪蘭族的特色,並與日治時期文獻刊載競渡形式相近,可以視為保留傳統的競渡活動。而臺灣有特殊的走標活動,具文章所述最早為臺灣平埔族的儀式,而和漢人信仰融合,添加了傳說。在這可看見不管是競渡活動或是走標活動與「龍神」信仰並無相當關係,而較多的是國泰民安,祈求「四時無災、八節有慶」。而個人型儀式,作者以三方面分別論述:「家庭進行的儀式」、「個人身體的儀式」、「飲食習俗」。「家庭進行的儀式」主要以祭拜祖先、插艾草等淨化環境為主。在臺灣重要節日都不會少要祭祖及拜地基主,而地基主與祭祖可以說是和人和平埔族的融合。值得一提的是文章提到臺灣並不流行飲雄黃酒,尤其受日本人之引響,「雄黃酒有毒」之宣導。「個人身體的儀式」也不外乎沐浴及淨化,沐浴喝午水點雄黃不僅強調體內進化,更是身體宇宙的秩序平衡,立蛋和浮針可以看出祈求對外在宇宙的和諧。「飲食習俗」的部分則強調季節飲食,配合節氣乞求平安。

本文結論總結了台灣人對端午節的看法,以及透過種族融合、政權交替、恐懼及迷信,加強了「端午節」的本土化。我很喜歡作者在文章的最後一句話「透過信仰與儀式背後的結構性的『不變』特質,則能使我們找到屬於臺灣端午節永續經營的重要根基。」在研究本土化的同時發掘不變性與永續經營,這是一個對台灣民俗文化的重要關懷。透過對台灣民俗的情感與關懷,將民俗透過文字與研究傳承閱讀起來相當感動。

這篇文章相當精采,相當值得一讀,文章將端午節的起源整理又將其分類概述,切入「臺灣端午節」的地方性。這篇文章將民俗活動以團體型的儀式和個人型的儀式分別論述,配合時空背景、歷史脈絡,外加對於自然環境與人文影響之觀察,這篇文章便得相當精采可看。藉由前人研究、和一些文獻以及俗語,對「臺灣端午節」的本土性做出猜想及觀察應證。<四時無災·八節有慶-論臺灣端午節的信仰與儀式>這篇文章再次應證了王秋桂先生的話語「節慶在發展過程中,隨時間、地域、社會、宗教經濟等因素而變。」在民族的融合下便造成民俗的融合見見的臺灣端午節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孑孓 的頭像
    孑孓

    孑孓的史學神域

    孑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