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年前上大學前我讀完呂老師的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以整套三本書,我那時對這套書相當喜歡,認為學到許多的新觀念。最近呂老師又出了第四本,因此我先將我過去的心得做個簡單的整理。

「『歷史』是什麼?」問現代人,必然會得到「一段故事」、「一門枯燥的科目」、「一項不賺錢的技能」、「一個沒有用的知識」這類的答案。那難道讀歷史真的沒有用嗎?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自古被讚稱是治國之大本,唐太宗也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為什麼古代人都認為歷史有用呢?

呂世浩老師在這本書回答了這個問題,「現代人讀歷史的方法錯了!」那歷史要怎麼讀才有用?《中庸》提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這篇完全涵蓋了呂老師的想法,學、問、思、辨、行;首先,做學問必須先「學」,再「問」,那要如何問,那要先要思辨,「思」考所學,「辨」明是非,最後,要去做。

我想這本書提到了很重要的觀點,為什麼歷史學沒用,是因為現代人不懂的「思辯」,呂老師舉了例子:木蘭詩「唧唧復唧唧」的「唧唧」是指什麼?「唧唧」可能不是國中教科書上的「織布機發出的聲音」,而應該是「嘆息聲」,因為下幾句就是「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我們現代的人讀書就只是看過,一目十行,而不是一字一句的讀書。我們讀過去,別人說是「織布機發出的聲音」,我們就被動的背,這就是為什麼歷史辨的無用。

讀歷史也是一樣呂老師以《史記•秦始皇本紀》來講要如何讀書,尤其如何讀史記,宋代呂祖謙就曾講:「人二三十年讀聖人書,一旦遇事,便與里巷人無異,只緣讀書不作有用看故也。何取?觀史如身在其中,見事之利害,時而禍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何處之。如此觀史,學問亦可以進,智識亦可以高,方為有益。」看歷史書,是要磨練自己,而不適一昧的背,只會背當然沒有用,當看史書遇到關卡,把書蓋起來,想如果是你會怎麼做,在打開看那位歷史人物如何做?成敗如何?然而學會後用在生活,但還是必須思辯,是否今日適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孑孓 的頭像
    孑孓

    孑孓的史學神域

    孑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