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曰:『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以上為大部分的人對於《左氏春秋》「鄭伯克段于鄢」斷句,皆是「稱鄭伯,譏失教也。」現代通行的翻譯為「稱莊公為鄭伯,是譏諷他不教導弟弟。」此節錄《新譯古文觀止》,增訂五版,三民書局p5 然而我認為,此斷具有誤應為「稱鄭伯譏失教也」原因有二:其一,此處引書曰,便是引《春秋》,春秋皆是以(某國)(某爵位)來稱他國君,如:宋公、蔡侯、楚子等,而鄭國屬於伯爵國,因此稱鄭伯應該無褒貶義。其二,「謂之鄭志」並無法與前後相連,現有白話本通常將「謂之鄭志」與後一句「不言出奔,難之也」相連,相當突兀且不通順,「謂之鄭志」應當翻譯為「叫做(稱之為)鄭志」,以同為戰國時代所做之《中庸》為例:「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所以可以判斷「謂之鄭志」之前必有一具相關與之相聯,否則相當不通順,若以若是更正為我之斷句應為:「書曰:『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然而,此斷句依然遇到其他問題。其一,無法確認鄭國為何者爵位,有一說鄭國為公爵國,但可能性不高。其二,既然斷句為稱鄭伯譏失教也」,為何不記載「譏鄭伯失教也」更為簡潔。但是以前後文對照,「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這樣寫其實也並無不妥之處,以「稱……叫做……」之解釋是行得通的,然而欠缺有力證據,說明此解法的正確性。

 

arrow
arrow

    孑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