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北宋的山水畫結構以「巨障山水」為主例如郭熙《早春圖》,所謂「巨障山水」就是將山畫在中央;而至南宋時多以邊角山水構圖,就如馬遠《山徑春行圖》;因此有學者認為巨障山水的畫法與政治相關,「山」表示皇帝權威亦代表江山,而南宋政治偏安,因此南宋畫家多以邊角山水構圖暗指江山的偏安。

石守謙先生亦也贊同此說,認為《早春圖》是借用政治倫理架構比喻,營造秩序感,《萬壑松風》更是代表聖君至是的人才鼎盛,並引郭思所編《林泉高致》及《宣和畫譜》,佐證其說;而王溪夢之《千里江山圖卷》更是以帝王視角的帝國山水。

當北宋到南宋,政權從北方移到南方之時,開始有人就會認為山水畫作也反映出這種變動,是從現存畫作去想像當時的狀況,可以說是一種對於過往的臆測、假設。如果要立論還需要更多畫作佐證。所以「山」不是真山,便是一種暗示著政權的象徵物的,這個說法在一些畫中看似好像真是如此,就如石守謙先生所提及之作,但是實際上北宋時期的作品其實不多,如果從五代墓室出土的文物來看,畫中山的位置也未必是在中間,巨然(南唐)所繪《寒林晚岫圖》這就能有所證明,換句話說,山對於畫家而言,並不一定會與政治概念連結在一起,而可能只是一種畫法,和當時所流行而藉由後人解釋才造成了諸多說法,也許就如羅蘭巴特「作者以死」的理論,尤其畫作的所有解釋,皆是由觀者主導,又外加過去能觀畫的人又皆是文人士大夫或是當權者便會將畫穿鑿附會。

畫作風格的轉變,並不是亦系之間的轉變,而有些過渡期,例如宋徽宗的《臘梅山禽圖》雖然是花鳥畫而不是山水畫,但是其空間安排,已經不是將物景放在中間,並且開始留白,到了北宋末的李唐也是一個例子,李唐有巨障山水如《萬壑松風》,也有類似邊角構圖的《江山小景》由此推測可能變只是畫家審美與空間運用的改變。

另外,我認為畫作中的物件被解釋成有意義的象徵物,可能是後來觀畫的文人、士大夫基於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思想假託,例如松柏所代表的氣節便是一例,可能並非畫家所給之意義,而是文人士大夫之間流行的「松柏後凋」,才給予松柏的意義。而因此有另一個可能便是,宋代文人士代夫的崛起,畫家服務的對象不再只有帝王將相,為了滿足文人墨客的需求,可能是江南景緻,可能是滿足文學中的浪漫,亦有可能只是要留給文人題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孑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