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系讀了三年,對於最基本的史學導論只是略懂略懂,對於「歷史」是什麼總沒有個答案。歷史是一種思考方法?歷史是門學科?在入學前,「歷史」是什麼?並沒有標準答案,可能是具故事的、杜撰的、有趣的、枯燥的、要背的……。

                

文章標籤

孑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續上一篇的話題,是否有可能完整的紀錄歷史呢?《歷史的再思考》是質疑的,在第一章詹京斯定義什麼是歷史,分為理論上和實踐上,其中理論上又分為二,第一說了:「歷史History(在英文裡)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歷史學,一個是過去」,我也用我上次推薦的「劍橋線上英文字典」查了:

 

文章標籤

孑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歷史家為了同一時代想要遺忘東西的人」-貝爾佳路

知道這句話出處的人一定宅到出水

文章標籤

孑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標題下的好二喔!(笑)一個很ㄎㄧㄤ的新系列。放暑假我才不管什麼暑假作業,「我只想看動漫!!」

     就這樣放下凱恩·詹京斯(Keith Jenkins)的《歷史的再思考》(Re-Thinking Hisstory)(嘆氣~對我原本再看這本看了快三年還沒看完的書),來看我的本命雷姆琳。

文章標籤

孑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erbert Butterfield, History and Man's Attitude to Past, in Listener, 21 September, 1961: “But if the oriental student may gain hints from Western historiography, the Western student can never learn the profundity of the East. It is when we try to transcend our own circle of ideas, and see, standing side by side, the two great systems of historical scholarshipthe Western and the Chinesethat the basic issues become apparent. These two civilizations are remarkable for their tremendous preoccupation with history and tradition: yet two vastly different historical mentalities are involved, and two complicated systems (vastly different systems) of ideas.

杜先生的翻譯:

文章標籤

孑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不管東西方社會都是重要的議題,然而大學士怎麼在歷史上出現?西元800時,查理曼大帝曾命令主教區和修院所在地設立初級學校,這就是大學的前身。大學初期為壟斷於教會手中,因此最一開始大學是由神學院組成,羅馬教會也十分注重教育,即便十世紀後修道院學校衰退,但是各地「主教堂學校」成為各地主要的學校。1200年後,大學不再只限於教會手中,最主要原因為城市興起,由於城市需要人才,大學轉變為培樣各式人才的工具;順帶議題,大學四大學院是神學院、醫學院、法學院、人文學院,過去大學生是知識份子的象徵,衍生神父黑袍(達拉里斯)、醫師白袍、法袍、學士服。

    大學基本上是學術之間、學生組織和教師組織所組成的公會團體,西方初期最為有名的大學波隆那大學和巴黎大學。波隆那大學設立於1158年,西元890年時是一所法律學校。1158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賜予特權,使成員免於被代捕和受審判時由其同儕和社會同等地位之人來審判,最終得到獨立審判權,成為自治團體,要等到十四世紀初。巴黎大學是以神學和藝術為主的大學,巴黎大學與波隆那大學最大的不同為波隆納大學是以學生為主的團體,學生享有自由權利來聘請教師,不受制於「學科會」,巴黎大學則相反,它為教師為主的組織,教師為教會委任,向學生收費並主導政策。

文章標籤

孑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摘要及心得】

    此篇文章可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前言,先敘撰寫本文之目的;第二部分以「元宵節」名稱轉變考訂其與「張燈」、「放燈」之關係;第三部分「元宵節」的奠定,追朔「元宵節」之起源,尋找其最早記載;第四部份整理隋唐前後「元宵節」習俗活動轉變及其意義;第五部分為結語,作者引用《禮記》做為結尾,闡述「一張一弛」與「元宵節」之關係。

文章標籤

孑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摘要與感想】

     端午節是亞洲各國的共同記憶,韓國的江陵端午祭變是最好的代表。端午節在各式各樣的地區以各式各樣的形式呈現,凸顯端午節的的地方性,而臺灣也不例外,不管是自然環境或人文影響,臺灣的端午節有其相當特別之處。

文章標籤

孑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貨殖列傳>已經討論過,部落格裡有上次之筆記,這次再讀仍然無法跳脫框架,因此這篇文章已其他角度切入,及檢討之前之論述為主,討論近日讀<貨殖列傳>之感悟。

太史公為什麼要寫<貨殖列傳>

文章標籤

孑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去政治體制大約可以分成三種:王政、貴族政治、民主政治,各又可以衍伸出三個政治體制:僭主政治、寡頭政治、暴民政制,因此可以直接是為六種。雖然演變看似十分相同,但是其實相去甚遠。

      一開始的政治是從一人統治,一人統治的演變使王政產生,王政漸漸腐敗導致衍生出類似的僭主制度;僭主制度使貴族出現,而貴族開始將全力集中產生貴族政治;權力在少部分人手中,而良莠不齊的本質後降格為寡頭政治,令人民不滿揭竿起義,推翻統治者,使民主政治產生;但是民主政治沒有良好的法律秩序,因而衍生像是烏合之眾的政府,也就是暴民政治;因此便產生循環,不會一種政體一直持續下去,政體會有新創期、成熟期,最高峰跌落變為退化,走向終結。羅馬的政治體制也不例外都是循環產生。其實政體的演變,不只限於政治,其中包含文明和道德的思想,一人統治能以發展,首先要出現毀滅人類的災難,從頭開始,倖存者如種子般大量的繁殖,此時人民需要強壯,膽識過人的統治者,這就是「君主制」。隨著時間的發展,社會、家庭、善與惡、正義與不公的觀念深入人心,「王政」制度產生。王政體制下,最後會形成世襲制,因為人民相信原生領袖的後代經過嚴格栽培下會造就下一代的優秀君主,經過一段時間的世襲,在位者深知自己的地位不會改變時,就會開始變的奢侈和縱慾,最後貴族帶領人民推翻統治者,「貴族政治」取而代之。人民對於推翻「王政」的貴族們心懷感恩,就把權力交付於他們,經過數十代之後,貴族們的後裔因從小養育於特權的家庭,未經歷磨難,沒有眾生平等和自由的想法,漸漸的用權力迫害百姓,「貴族政治」漸漸轉為(產生)「寡頭政治」。人民不再信任其他階級,於是將公共事務的權力,集中於自身因此民眾獨掌大權,經歷「寡頭政治」的受害者,會珍惜自由和平等的意志,隨著時間流逝,人民習慣於自由和平等,開始不滿於此,甚至利用權力引誘他人,最後民主變為「暴民政治」。其實這是依循法則,暴民政治後,人民又會經歷一連串的大屠殺和毀滅,而又回歸於「專制君主」。

文章標籤

孑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